新闻动态
- 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2:08 点击次数:101
2020年,辽宁丹东市一位96岁的志愿军老战士——孙景坤,因为年老体衰,住进了丹东市光荣院。
作为抗美援朝战场上退下来的老兵,孙景坤受到政府的优待,住进光荣院,这没有什么稀奇的。但是孙景坤可不是个普通的老兵。
一天,他的小孙子张德胜在回收废纸时,偶然看到了一篇叫《“英雄副排长”孙景坤》的文章。
经过向孙景坤本人的求证,张德胜才知道,他这个当了一辈子农民的二大爷,竟然是朝鲜战场上荣立一等功的英雄!
这下孙景坤一下子成了丹东当地有名的人物,全国各地的媒体,也都纷纷来采访孙景坤。
那么,曾经是战斗英雄的孙景坤,为什么会隐姓埋名了一辈子呢?
图-孙景坤(1924年—),男,汉族,辽宁安东(现丹东市)人,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
新婚出征
1948年1月,伴着隆冬的漫天大雪和热闹的鞭炮声,辽宁安东(今丹东市)的一户农家小四合院里,农会副主任孙景坤和一位淳朴的农村姑娘结了婚。
盖了新屋,娶了新媳妇,共产党还打跑地主给分了田地。在乡亲们看来,孙景坤是时候在家安分待几年,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好日子了。
谁知道,结了婚还没几天,大家就看到孙景坤在家里收拾东西,跟妻子告别。一问,才知道是要去参加解放军。有人问老孙,参加解放军,小命都搞不好弄没了,图啥?
孙景坤坚定地回答:“有了解放军,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。我要扛起枪,保卫新生活。”
孙景坤加入东北人民解放军3纵8师24团(后改称为40军119师357团),因为他身体素质比较好,在连队里担任机枪手。
从军没多久,孙景坤就碰上了解放四平的大战。四平战役,前前后后几年打了四次,国共双方伤亡十万余人,他参与的是第四次。
真上了战场,子弹在身边飞过时,才知道之前别人吹牛说的都是虚的。孙景坤说:“没开火时很害怕,真开了火了,也就没时间害怕了。”
在炮火声中,孙景坤迅速地成长着。作为机枪手,他在战场上总是遭到敌人的集中火力攻击。
1948年9月,攻打义县的战役中,敌人发现了机枪手孙景坤的位置后,子弹像雨点一样落向孙景坤。
激烈的战斗中,一颗炮弹在他身边不远处爆炸,炸开的一块弹片钻进了他的小腿,从此就再也没有取出来。
直到今天,孙景坤每天晚上睡觉都需要捶下小腿才能入睡,只有这样,才能抵御住小腿传来的剧痛。
因为义县战役中的杰出表现,孙景坤荣立二等功。
能当上机枪手,除了体格好,还因为孙景坤作战勇猛的特点。他不怕牺牲,总是冲在前面。
无论是辽沈战役,还是平津战役,都负伤了好几次。最凶险的一次,子弹擦着他的头顶飞过,一摸,手上血淋淋的一片。
孙景坤说:“轻伤不下火线。如果重伤,就跟着团部的大车走,拉到哪儿算哪儿。”
孙景坤跟着40军,从中国的最北面东北,打到最南面的海南岛。因为他一贯的优秀表现,还入了党,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。
解放海南岛的经历中,孙景坤堪称九死一生。因为此前解放金门的战役失利,40军军长韩先楚深感战机宝贵,在没有任何海空军支援的情况下,亲自带兵乘木帆船突袭海南岛。
敌人发现之后,很快展开海陆空三位一体的联合打击,解放军损失惨重,海水为之变色。
快要成功登陆时,孙景坤所在部队乘坐的小船被敌人的炮弹掀翻,孙景坤抓住一块木板,拼命向岸上游,才保住性命。回头一看,一个排的战友,大部分已经牺牲。
从南到北一路征战,孙景坤的身上落下大大小小二十多处伤疤。对他来说,这二十多处伤疤都是光荣的证明,证明着他为解放战争而浴血奋战的历史。
图-韩先楚(1913 - 1986)湖北省红安县(原黄安县)人。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,无产阶级革命家、军事家
三过鸭绿江
1950年6月,美军公然派出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巡逻,并命令驻日空军协助韩国,朝鲜战争全面爆发。
面对国家安全受到威胁,伟人终于下定决心:支援朝鲜!
孙景坤所在的119师,从海南战场上撤下来后,马不停蹄,直接奔赴安东集结。部队驻地离孙景坤的家中,仅有短短几十公里。
自从从军以来,孙景坤已经有两年多没有见过新婚的妻子和父母了。在一同解放全中国的历程中,孙景坤的战友常常听到他提起自己的家人,每次提起时,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,眼中总是罕见地闪着泪光。
经过心中的思念难以抑制,但是朝鲜的人民同样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每天晚上,孙景坤都能听到鸭绿江南岸传来的炮火声。军令大如山,在安东驻扎的几十天里,孙景坤没有一次提出过回家探亲的要求。
1950年10月19日,在夜色的掩护下,孙景坤所在的40军经过鸭绿江大桥,秘密开赴朝鲜。
行军途中,40军正面遭遇了向北进犯的一支美军部队,敌人情报不灵,没有想到中国军队已经参战,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。
双方激战中,孙景坤的大腿被炮弹炸伤,瞬间血流如注。在战友的掩护下,孙景坤保住了一条命,被送回国内治疗。
痊愈后,孙景坤没有回家,而是坚决向组织要求再赴朝鲜战场。他表示:“死也要死在战场上!”
看到孙景坤决心这么大,上级部门拗不过他,只好安排他乘坐运送物资的列车回到战场。
穷凶极恶的敌人意图切断志愿军的补给线,孙景坤乘坐的列车遭到敌机轰炸,不仅车上的物资全部损失,人员也在躲避轰炸的过程中失散。
孙景坤孤身一人,语言不通,无法找到自己的部队,只好沿着铁路线硬生生走回了安东,再做打算。
经过多方打听,孙景坤终于得知他所在的357团正在砥平里集结,准备对此地驻守之敌人实施围歼。他一刻也不能多等,立刻乘上运兵专列,第三次跨过鸭绿江。
1951年2月13日,砥平里战斗打响了。
这里驻守的“联合国军”虽然人数不多,但是装备极其精良。
而志愿军战士们,喝的是融化的冰水,吃的是炒面,就连炒面,也要几天才能吃上一顿。尽管有人数上的优势,最终还是未能攻下砥平里。
但就是在这场战斗中,孙景坤所在的357团7连在忍饥挨饿的情况下,打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气势,被命名为“硬骨头连”,授予锦旗1面,记大功1次。
图-志愿军战士
血战上甘岭
在丹东市光荣院,孙景坤的房间布置朴素。他唯一的要求,就是让护理人员把曾经穿过的志愿军军装挂在床边,这身军装的胸前缀满了勋章,象征着孙景坤经历的每一场战斗。
但是,在孙景坤心中,有一场战斗不可磨灭、永生难忘。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上甘岭战役。
图-孙景坤老人珍藏的勋章
1952年10月26日黄昏,在44门重炮和整整一个喀秋莎火箭炮团的掩护下,357团血战几个小时,终于从敌人手中161高地,战斗胜利时,天已经完全黑了。巩固阵地之后,8连副连长支全胜奉命带领2排战士驻守。
第二天一早,联合国军卷土重来,在飞机轰炸、坦克推进的支援下,向战略要地161高地猛攻。
2排战士在支全胜的带领下,凭借自身顽强的战斗意志,数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。但是由于敌人的火力实在太过凶猛,2排自身也损失惨重。
此时,因为在解放战争和之前战斗中立下的战功,孙景坤已经被提升为7连某排副排长。他主动请缨,担下了支援2排防守161高地的重大任务。
为了支援2排,孙景坤要带领9名战士,一人扛着一箱武器弹药,穿过联合国军的火力封锁线。
联合国军的火力密集、凶猛,一个人即使没有任何负重,想要穿过也是非死即伤,更何况带着弹药的战士们呢?
刚一出发,孙景坤一行就被敌人的火力打退,被迫转换方向。
但是山顶的2排情况危急,容不得半点迟疑,孙景坤带领战士们找到敌人火力的死角,成功穿过数道封锁线,冒着生命危险来到161高地。
当孙景坤他们登上161高地时,发现原来是一个整编排的2排,打到只剩下几名战士,弹药也几乎用尽。
副连长支全胜紧紧握住孙景坤的手:“你们来的太及时了,如果再晚一点,后果就将不堪设想。”
“请副连长放心,我们保证守住阵地。”孙景坤立刻安排战士们就位,开始防御工作。
敌人又开始进攻了,孙景坤和战友们奋力反击,在12个小时内连续击退六次敌人的进攻,从正午一直打到半夜。
战斗结束之后,战友们在清理战场时,在炮火掀起的泥土掩埋下,找到了因为负伤太重昏过去的孙景坤。
因为上甘岭战役中的英勇表现,孙景坤荣立一等功,还被朝鲜方面授予“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”。
1953年,他作为志愿军战斗英雄代表团的一员,回国后受到了毛泽东、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。
隐姓埋名
1955年,已经阔别故乡八年之久的孙景坤,终于得以复员,可以回到丹东老家,见到思念不已的妻子和父母了。
照理来说,孙景坤在朝鲜战争中立下这么大的功劳,他完全可以要求组织上给他安排工作,把家搬到城里,完全可以要求更好的待遇。
但是孙景坤认为,自己多年征战留下很多旧伤,身体不太好,也没有什么文化,不认识多少字,所以还是回到农村当他的农民。响应国家号召参加农村合作社的同时,还可以照顾一下年迈的父母。
当年和孙景坤一同从军的同村伙伴,一共有12人。9人都在战场上牺牲了,回来的3个人里,除孙景坤之外,另外2个都落下了残疾。能够平安无恙地回到家中,对孙景坤来说已经是最大的幸运。
他把自己的党组织关系交到了村党支部,退伍手续交给了地方行政部门,对于自己曾经的功绩,只字未提。
孙景坤回到村里的第三天,就扛起锄头到生产队干活去了。村民们只知道这个勤奋的青年解放前是农民协会副主任,后来又参了军,在朝鲜战场上打过几年仗。再加上踏实肯干,又是党员,孙景坤很快当上了村里的生产队长。
孙景坤说:“我是党员,党让干啥就干啥。”他就是秉持着这样一种信念,带领乡亲们建设农村的。
图-孙景坤
50年代,孙景坤的老家山城村旁有一条小河,夏天雨水充足,小河常常发大水,淹坏庄稼。
孙景坤作为生产队长,身先士卒,用篾条编的箩筐挑土,用肩膀扛大石头,在工具极其简陋的情况下,建成一座小小的堤坝。
从此,山城村旁的这条小河就很少发生水灾了。
为了给村集体多带来些收入,孙景坤还用几年时间在家乡的滚兔岭上种上了13万余棵松树和板栗树。
据老人的女儿孙美丽回忆,小的时候,父亲总是忙得不着家,以至于只有夜里才看得到他。特别是农忙时节,每次都是拿筷子随便扒拉几口饭,就又扛起锄头去干活了。
改革开放后,孙景坤又积极响应国家政策,带着大家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创建共同致富小组、扶贫小组。
看着很多村民靠着“大包干”富起来了,日子好起来了,孙景坤的脸上笑容也多了。
这个生产队长,孙景坤一干就是二十多年,得到了村民们一致的好评和敬重。
舍己为人,大公无私
对于孙景坤的儿女们来说,孙景坤这个父亲有时显得有些“苛刻”。
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,小时候患过小儿麻痹症,腿脚不方便,所以小孙美丽对上学特别渴望。
可到了上学的年龄,村里的“大户”、生产队长孙景坤竟然连4元钱的学费都拿不出来,急得孙美丽眼泪汪汪。
她听说很多同学都靠着村里开的介绍信给免了学费。孙景坤是生产队长,也能开介绍信,但是他却死活不同意给自己的女儿开介绍信,孙美丽只好小小年纪就辍了学。
一年,丹东市电信局来山城村招一批话务员,一眼就相中了腿脚不灵便都是手底下活麻利的孙美丽。
这不仅是铁饭碗,而且福利好、工资高,孙美丽得知后,十分欣喜。孙景坤知道了,居然和负责招工的同志联系,硬生生把孙美丽给拿了下去,要把这个名额让给村里困难家庭的孩子。
曾经,孙美丽也对父亲的行为十分不解,认为父亲是“胳膊肘往外拐”,只会向着外人,但是随着年纪渐长,孙美丽慢慢明白了父亲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。
图-孙景坤的女儿-孙美丽
作为生产队长,孙景坤分到了在村里头几号多的40亩地,本来怎么会连女儿的学费也交不起?他把这40亩田地都分给了外地逃荒迁居到山城村的贫困户,自己连一方土地都不留。
村里80多岁的五保户崔大爷,老两口都有基础疾病,生活很困难,孙景坤隔三差五就去崔大爷家中照料他的生活,还给他带去营养品。
如果孙景坤想谋私利,他可以过上很富足的生活。但是他的眼中,只有乡亲们的利益。
孙景坤家7个孩子,5个都是普通不过的农民,只有两个走正常招工程序当了工人。小儿子孙富贵眼看招工无望,就报名参了军。
这次孙景坤倒是没有拦着,反而罕见地送给儿子一件礼物,一块写有“抗美援朝,保家卫国”字样的毛巾。
图-孙景坤的儿子孙富贵
对于自己曾经的功绩,孙景坤从来没有提起过。直到张德胜在回收废纸时发现了一本描述朝鲜战场上英雄事迹的《战斗在朝鲜》。
张德胜这个年纪的男孩,都对军事特别感兴趣,于是很自然地翻阅了起来。翻着翻着,就发现一篇题为《“英雄副排长”孙景坤》的文章。
看到这个熟悉的名字,再加上配图中略有些眼熟的人物,张德胜心下嘀咕:“孙景坤?那不是我二大爷吗?”
原来,因为在家中行二,村里的小孩儿都敬称孙景坤为“二大爷”。张德胜赶紧找到孙景坤求证,孙景坤却波澜不惊,只是淡淡地说一声“是我”。
孙景坤的英雄事迹,这才在丹东当地传开了。
出名了之后,很多领导上门慰问孙景坤,询问他需要什么待遇。孙景坤只说:“我那么多战友都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!我能够平安回来就已经是最大的幸运,还要什么待遇?”
图-孙景坤
尾声
老战士孙景坤,今年已经97岁了。之前他一直住在大女儿孙美丽家,后来随着孙美丽年纪渐长,自己也需要专人照顾,更谈不上照顾孙景坤了。
丹东市有关方面了解到这个情况,将孙景坤接到光荣院,派护工专门照顾。这个戎马一生的老战士,正在丹东市光荣院安详地度过自己的晚年。